寶姿在中國的衰退與中國消費者觀念恢復理性有關,此前消費者對品牌的看重已經轉換為注重性價比、個性化與時尚化。
一度被指是“假洋牌“的寶姿陷入經營困境,似乎也昭示了該類品牌的生存之艱難。一些所謂的“洋品牌”在新的消費環(huán)境下,開始脫掉自己的“洋”外衣,在民族品牌的框架下進行探索。
寶姿業(yè)務轉移
寶姿在公告中提道,將退出公司傳統(tǒng)的時裝及服飾業(yè)務,轉移策略重心至預計將為股東帶來更佳回報的中國經濟相關行業(yè)。
日前,曾經的高端女裝領頭企業(yè)寶姿時裝發(fā)布的一則公告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6月1日,該企業(yè)公告稱,旗下全資附屬子公司 Ports BVI將現(xiàn)有時裝和服飾業(yè)務Ports HK的20%的股權,作價6億元出售給東方富海。同時東方富海對公司進行盡職調查后,還將介紹第三方買家購買 Ports HK剩余80%的股東權益。
資料顯示, Ports HK目前直接或間接持有黛美服裝(廈門)有限公司的100%股權,世紀寶姿(廈門)實業(yè)有限公司 100%股權,寶姿時裝(北京)有限公司100%股權,廈門寶姿服飾有限公司100%股權,廈門帝柏服飾有限公司100%股權。可以說,Ports HK持有所有寶姿國內服裝和服飾業(yè)務。
寶姿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其將全面出手在中國的服裝業(yè)務。而且,寶姿也在公告中提道,“將退出公司傳統(tǒng)的時裝及服飾業(yè)務,轉移策略重心至預計將為股東帶來更佳回報的中國經濟相關行業(yè)”。
雖然后來寶姿官方回應稱,以上舉措是為寶姿私有化鋪路,并有可能在國內A股上市,但是其服裝業(yè)務持續(xù)下滑成為毫無爭議的事實。財務報告顯示,雖然2011年到2014年間,寶姿營業(yè)額保持在20億元上下,沒有出現(xiàn)大幅下滑,但是其利潤總額和股東應占凈利卻在持續(xù)下降,并于2014年出現(xiàn)嚴重下滑,分別由之前的4億元和3億元下滑到1.7億元和0.73億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作為一個源自國外的品牌,在中國市場經歷輝煌之后,衰退是必然的。她認為寶姿在中國的衰退與中國消費者觀念恢復理性有關,此前消費者對品牌的看重已經轉換為注重性價比、個性化與時尚化。而寶姿與同價位品牌相比,其在設計方面并不具有優(yōu)勢。
對于其“假洋牌”質疑,寶姿方面曾回應其是完全的洋品牌。據(jù)了解,寶姿1961年創(chuàng)立于加拿大,1989年被商人陳啟泰收購,之后將總部設在福建廈門,經營重心也轉入國內。1993年寶姿在中國開設了首家精品店,之后開始在中國大肆擴張,而國外市場則主要用于提升品牌形象。寶姿在2014年年報中提道,“本集團的主要經營地區(qū)為中國大陸”。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地區(qū)主營業(yè)務收入為17.33億元,占比達到92.22%,比2013年減少12%。
“假洋牌“之爭
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追求差異化、個性化,原來“中高端”市場的所謂“洋品牌”也正被原創(chuàng)、民族的概念所取代,成為消費者的選擇。
近年來,也有不少品牌遭遇了“假洋牌”的質疑。據(jù)了解,夢特嬌、JEEP、駱駝、華倫天奴、PLAYBOY、MO&CO、歐時力、Latosca等品牌曾被指責為“假洋牌”。有人對“假洋牌”進行了歸納,認為通常意義上的“假洋牌”主要體現(xiàn)在國內設計、生產、銷售上,而在其名稱、宣傳、注冊地上進行洋化,使消費者對其形成“國外品牌”的印象。
另外,某女裝企業(yè)負責人向中國商報記者解釋,其實“假洋牌”是一個民間概念,并沒有官方的正式稱謂。他認為,對于目前市場上很多被認為是“假洋牌”的企業(yè),從嚴格意義上看,很多其實并不是。比如“寶姿”,它雖然由中國人實行絕對控股,主要生產和消費也在國內,但是其實際注冊地址就是國外。
不過,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品牌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蘇葆燕認為,“假洋牌”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后,杰尼亞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國的服裝品牌,其位于王府飯店的門店,上千元的售價,以及備受擁簇的現(xiàn)實,讓很多中國服裝企業(yè)看到了商機。為了獲得更豐厚的利潤,當時很多中國具有豐富服裝生產經驗的工廠開始紛紛設立自己的品牌,并將其與國外掛鉤,成為中國生產中國制造的“假洋牌”。
同時,蘇葆燕表示,“假洋牌”的產生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國內消費者偏好外國品牌的消費傾向造成的。那時外國服裝企業(yè)紛紛進入中國,其新穎的服裝設計讓此前沒有多少服裝款式概念的中國消費者眼前一亮。而且與這些服裝時尚企業(yè)一同進入中國的是眾多的時尚消費刊物,提升了中國居民的審美水平。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更多的國外品牌進駐,所謂“洋品牌“之間的碰撞在所難免,也給更多消費者對品牌進行重新認識的機會。
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追求差異化、個性化,原來“中高端”市場的所謂“洋品牌”也正被原創(chuàng)、民族的概念所取代,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選擇。同時,在新的消費環(huán)境下,原創(chuàng)品牌、自主品牌以及服裝產品自身也成為越來越多企業(yè)的主要發(fā)力點,之前的所謂“洋品牌”也開始向這個方向靠攏。
不過蘇葆燕也認為,目前中國消費者對民族品牌的自信心依舊不足,仍然有一部分人抱有崇尚外國品牌的心理。這也要求民族品牌提升自身實力,在新的消費環(huán)境以及進口服飾關稅下調的背景下,與“洋品牌”進行競爭。